日前,在全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优秀案例发布会上,海城高跷成功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优秀保护实践案例,成为辽宁省唯一一个入选该案例的非遗项目。海城高跷作为首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以其火爆热烈,欢腾奔放,优美抒情,风趣诙谐,雅俗共赏的艺术表演风格,多次代表国家参加国际间各类大型赛事及重要文化交流活动,蜚声海内外,同时始终贴近群众,服务城乡文化生活,并不断创新传承发展形式,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影响。
6月11日,鞍山市委、市政府向海城市委、市政府发来贺信,对此次成功入选表示热烈祝贺。贺信中对海城非遗工作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希望海城继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与时俱进,正本清源,守正创新在推进文化、旅游、体育、健康一体化融合发展中走在前列,发扬敢为人先、善为人先的海城精神,在新时代鞍山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中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
2019年全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优秀案例发布会上,共推荐了347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实践案例,涵盖我国非遗十大类别,最终只有50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优秀实践案例入选。在传统舞蹈类全国也只有5个案例入选。
海城高跷又称海城秧歌,历史悠久,经过300多年的不断演变,已经形成了集舞蹈、杂技、音乐、小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是东北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也是城乡广大群众最为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在一些地方重大赛事活动上,都成为最出彩的重头戏之一。
近几年,海城市委、市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转型有力抓手,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全力助推“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四产的深度融合。通过整合文旅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把海城打造成为连接沈大、辐射周边的北方重要旅游休闲城市。逐步形成集“温泉康养、休闲度假、商贸购物、文化体验、农业观光”五位一体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实现海城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新组建的海城文旅系统迅速形成合力,积极作为,创新谋划,克服困难,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及上级部门关于文化旅游大融合、文旅事业大发展等各项工作任务,短时间内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19年上半年,市文旅系统共组织全市规模的大型活动5次,非遗展演展示活动30余场次。先后举办了“澄州之春”高跷秧歌会、“果馥香韵 春满梨乡”2019中国.海城首届梨花艺术节、“童心向党 歌颂祖国”海城市首届青少年才艺选拔大赛、庆祝中国第3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展演展示活动、海城首届薰衣草花海旅游文化节。目前,正在筹备海城美食文化夜市非遗展演展示周及海城市首届文化旅游节。
多年来,海城市文化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文化惠民政策及辽宁省政府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列入省政府民生工程项目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常年组织开展非遗进镇区、进广场、进社区、进校园展演展示活动,年均达50余场次,极大地丰富了海城广大城乡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同时也较好地促进了海城非遗的传承、保护和发展。非遗展演所到之处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和高度好评,对于弘扬地域文化,让更多的群众了解海城非遗和优秀民间传统艺术,提升城市文化氛围和促进乡村文明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2013年海城市开展的“海城市非遗百场展演活动”被辽宁省民心网评为年度十大亮点工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珍贵记忆,是历史文脉的延续,是剪不断的乡愁。在弘扬传统文化和彰显地域特色文明的今天,非遗以其鲜明的文化特色和历史符号以渐成为体现地方经济社会的“软实力”,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为海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对于弘扬和振奋民族精神,增强全市人民的凝聚力,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此次,海城高跷成功入选国家级非遗优秀实践案例,必将为推动海城市非遗保护工作创新开展,打造“非遗+旅游”特色品牌,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海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促进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挥出其特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品牌效应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