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5年,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的历史时期,也是我市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为抢抓机遇,加快海城发展,明确未来五年发展战略与目标,科学安排发展重点与工作任务,特制定《海城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发展成果
(一)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规模总量实现了新的突破,整体水平跨上了新的台阶。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650亿元,是2005年的2.4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31亿元,年均增长38.9%,在2005年6亿元的基础上,五年内连续跨越10亿、20亿、30亿元,增长了4.2倍;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376.5亿元,是“十五”时期的5.9倍,大项目建成投产350个,其中工业大项目245个。
工业生产规模持续扩大、水平全面提高。企业园区化、产业集群化步伐加快,矿产品、纺织服装、钢铁冶金三大主导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分别达到290亿元、283亿元和150亿元,以后英、西洋、华宇等为代表的民营企业迅猛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002家,比“十五”末期增加3倍,工业增加值实现295亿元,年均增长41.2%,出口商品创汇实现3.5亿美元,年均增长8.8%。
商业流通规模持续扩大,并加速向现代物流业方向转变。专业市场转向集群化发展、商城化经营的新阶段,西柳市场新建的高标准中国商贸城投入运营,南台箱包市场完成了改造重建,两大市场均实现了提档升级,农机市场从小到大,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专业市场,成功引进了中国北方水暖城、南台国际皮革皮具城两大建设项目,海城作为商贸中心的地位日益巩固。城乡商业设施水平进一步提升,服务业领域不断拓宽,市场销售额稳定增长,城区新建了太和商场、万和商场、弘际酒店,改造了北关商场、人民商场,农村发展“万村千乡”连锁店450家,城乡商业实现全覆盖联营。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45.2亿元,年均增长21.1%。
农业生产能力持续增强,新发展设施农业24万亩,全市设施农业小区近万个,温室大棚达到23.5万栋,耿庄农业高新区建设初具规模,以“四辣”为主的特色种植业面积达到13万亩,2010年,全市蔬菜总产量达到120万吨。畜牧业生产持续发展,养殖业小区达到6000多个,其中千头以上养猪场25个、千只以上肉鸡场465个、千只以上蛋鸡场5560个,肉类、蛋类总产量分别达到12.5万吨和25万吨。
(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搬迁新建了海城高中,增设新建了南台高中、博兴高中,改造重建了海城四中、腾鳌高中、西关小学,新建九年一贯制学校23所,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31所。医疗卫生事业长足发展,完成了25个乡镇卫生院改造、重建,启动了市中医院西迁新建工程。文化事业日益繁荣,荣获了省级文明城市殊荣,海城高跷秧歌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展现了海城传统文化的风采,拍摄了数字电影“跷中情”,建设并完善了10个乡镇文化站、399个农村图书室。全民体育运动蓬勃发展,城市社区广场体育健身活动人数逐年增加,农村建设文化体育活动广场400余处,我市体育代表队和运动员在各级运动会竞赛中,夺取五项金牌、五项银牌。改建了海城市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新建10个乡镇计生服务站。社会保障事业长足发展,参加社会保险人数达到13.5万人,2010年支付社会保险金6.6亿元,比2005年增长1.4倍,扩大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面,农民参保率达到96.1%,城镇居民参加医保人数达到9万人。
(三)城乡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城乡道路建设:五年累计投资6.4亿元,新建和改扩建四级公路405公里、桥梁34座。完成了13条干线公路路段大中修改造,新修了南台至耿庄干线公路,新修乡村公路31条,改造大修乡村公路25条,改造重建了析木西大桥、新立大桥等干线公路桥和18座乡村桥梁,新建了关帝庙大桥、中央路跨河桥、南一环大桥、西二环大桥以及3处渡口浮桥,城区铺设黑色路面24.4万平方米、人行道板16.2万平方米,城乡路网进一步完善,交通条件全面提高。电力能源设施建设:新建和增容扩建变电所33个,工业生产供电不足的矛盾得到有效缓解。环境污染治理:完成了海城市污水处理厂一、二期工程,新建了腾鳌、感王两座污水处理厂,海城市垃圾处理厂正在建设之中。
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完成一批城市供暖、燃气、供水、道路等改造、扩建工程。老城区建设扎实推进,改造了北关转盘周边地区,中心城区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改造扩建了厝石山公园,启动了玉皇山公园建设计划,完成了道路照明和园林绿化等前期工程,继续绿化、美化河滨公园,改善提高了园区环境。重庆希望、青岛红领、广东碧桂园等国内知名房地产开发商,纷纷参与海城开发建设,新建了一批高标准住宅小区,完成了丝绸厂、陶瓷二厂、关帝庙周边、安铭路路南、钢铁社区等棚户区改造。海西新城建设拉开帷幕,10平方公里新城区框架基本形成,已有46个商品住宅小区投入建设,一大批高标准楼盘拔地而起,建筑面积达到265万平方米,兴海广场人工湖景区初具规模,成为新城区的一大亮点。腾鳌新城建设全面启动,累计投资10亿元,建设了一批路网、电网、供暖网、燃气网,以及垃圾处理厂、河滨公园等基础设施,入住房地产企业16家,在建楼盘达到100万平方米。牛庄、析木两个新市镇已纳入省级城镇发展规划,建设工程也已经全面铺开。
(四)社会环境与市场秩序显著改善
“十一五”期间,实施的六项专项治理成效显著,一是落实节能减排政策,清理整顿高能耗、重污染企业,关闭了一批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钢铁、水泥、镁砂企业,全市单位能耗降低21.9%,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39.6%。二是印染业和城市废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主要河流水质明显好转。三是整顿运输市场,对西柳、南台两大市场运输秩序实行依法整治,打破市场运输垄断经营,引入合法竞争的市场机制,市场经营环境有了根本性改善。四是矿山开采治理,取缔无照“黑矿”,整顿与淘汰落后镁砂窑,掠夺性开发和无序竞争的状况得以扭转。五是城市三轮车治理,通过政府赎买的积极措施,全部取缔了城区三轮车,城区交通环境明显改善。六是道路交通秩序整治,在城区主干道路口安装了电子信号灯和摄像头,实现了现代化、全天候监控管理,交通秩序有了明显好转。
(五)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321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856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88.7%和94.8%;城市居民住宅条件明显改善,农村住房标准全面提高。全市拥有小汽车2.24万辆,其中家庭私人轿车1.9万辆。通讯电话和宽带上网日益普及,全市共有座机电话32.5万部,手机电话57.8万部,互联网用户增加到8万多户。居民生活方式与消费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全市恩格尔系数下降为0.39。
“十一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文化、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果,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全面提升,进入到全新的历史阶段,全市积累和形成了集群式主导产业、专业市场体系和民营企业三大发展优势,经济规模和社会进步在省内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全国百强县排名上升到第19位,这些成果为“十二五”时期的更好、更快、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目前的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与问题,将影响和制约未来发展的进程与质量,主要有:工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发展方式粗放单一,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比重过大,科技创新型企业比重过小;工业企业人才短缺,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缺少具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和知名企业,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偏低;老城区规划建设滞后,现代化水平不高;资源环境问题较多,工业废水、烟粉尘污染比较严重,建设用地和水资源供应不足、日趋紧缺,影响可持续发展;税源基础尚不牢固,财政收支结构不尽合理、矛盾突出。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十二五”时期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二、指导思想与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攻方向。坚持速度与质量相统一的原则,实施产业创新、经济转型发展战略。以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服务业多样化为重点,做强做大传统产业,优选发展新兴产业;以“两城两市镇”为核心,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以改善民生为宗旨,全面发展公共事业和社会保障事业;以进入全国百强县前十名为目标,全力提升海城经济硬实力、文化软实力;塑造城市品牌、产品品牌、文化品牌;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社会和谐为保障,努力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持续、协调、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展目标
1、发展定位
——经济实力:位居东北县级第一位,进入全国百强县前十位。
——产业发展:辽宁(海城)菱镁新材料产业基地,东北轻纺服装业生产基地,辐射东北和东北亚国家的著名商贸物流中心。
——城市发展:百万人口、生态型世界镁都。
2、总体目标
——经济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市场经济体系趋于完善。
——政治文明进步,民主法制健全,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先进文化全面发展,人文素质与精神文明高度提升。
——生态环境全面改善,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能力全面增强,人民生活幸福指数全面提高。
3、发展指标
到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1200亿元,年均增长15%。
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5:48:47。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0亿元,年均增长27%。
两税收入150亿元,年均增长3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3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0亿元,年均增长20%。
——出口商品创汇总额13亿美元,年均增长30%。
——吸引外资五年累计10亿美元,为“十一五”时期的
1.7倍。
——城镇化率达到70%,城市人口年均增长13%。
——农民人均纯收入20000元,年均增长15%。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00元,年均增长15%。
——城镇就业人口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工业废水、城市生活废水处理率100%,河流水质达到环保二级标准。工业烟尘处理率100%,二氧化硫和烟粉尘排放总量削减30%。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率95%以上。
——森林覆盖率达到34%,城市绿化率达到25%。
——工业单位能源消耗降低20%。
——年末总人口117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2‰。
(三)区域经济布局
全市经济发展纳入沈阳经济区整体战略框架,布局规划按照“一体两翼”、“东山西田”的总体构想,根据自然、经济特点,分为三大主体功能区:
——东部山林自然生态保护带。孤山、岔沟、接文以及析木、马风、王石等东部山区,为限制开发地区,作为海城市的主要水源地,其山林资源要严加保护,进一步搞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逐步恢复自然生态。该区域内重点发展林果蚕业、养殖业、轻工业和生态旅游业,严禁发展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加工制造业。
——中部工、商业经济开发带。分为集中开发带和优化开发带两种类型。集中开发带包括:海西新城及其开发区、腾鳌新城及其开发区。重点发展加工制造业和商贸流通业,此区域内建设集约化的工业园区、专业市场、城市住宅区和服务区,为未来经济的密集开发区。优化开发带包括:牌楼、英落、八里、析木、马风等主要矿产区,以矿产品开发与初加工为主,其境内山地的水源涵养林,要妥善加以保护。
——西部沿河农业经济带。包括:温香、高坨、西四、牛庄、望台、耿庄、中小、感王的沿河农业主产区,为控制发展带。该区域重点发展粮食、蔬菜、瓜果等种植业,猪、鸡、牛、羊、水产品等养殖业,严格控制占用耕地、污染环境的工业项目上马。其所引进的工业项目,一律安排到中部开发带的工业园区落户,财税收入分配上实行“飞地”政策。
三、经济发展
(一)农业
农业经济发展,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核心,以规模化生产为基础,以产业化经营为动力,推动各类种植业、养殖业向现代化农业方向过渡,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提升种植业生产水平。继续稳定粮食生产,确保播种面积100万亩左右,总产量50万吨以上。以建设东北最大的设施蔬菜基地为目标,继续发展温室蔬菜、春棚瓜果、食用菌和“四辣”特色产品,积极发展以南果梨为重点的优质水果产品,水果总产量达到30万吨,其中南果梨总产量达到20万吨。以设施农业为重点,发展1万个种植业小区、27.5万栋蔬菜大棚,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以上,蔬菜总产量达到200万吨。重点建设(耿庄)农业高新区,形成集农业科研、种苗繁育和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四辣”特色产品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总产量达到60万吨。
2、扩大养殖业生产规模。努力建设畜牧业生产大县(市),巩固提高生猪、肉蛋鸡、柞蚕、水产品生产能力,扩大发展肉牛、奶牛、优质山羊、稻田河蟹生产规模,选优发展林蛙、野生珍禽、冷热泉水鱼等珍稀产品。以规模化养殖为重点,培育扶持60家千头以上、20家万头以上生猪饲养场,发展500家千只以上、70家万只以上肉鸡场,发展千只以上蛋鸡场5500家。积极推动牛、羊、河蟹、珍禽等养殖业向规模化、现代化方向发展。生猪饲养量突破100万头,家禽饲养量达到1亿只以上,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15万头(只)以上,畜牧业产值实现五年翻一番。
3、以科技进步为核心发展农业。坚持实行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农业发展道路,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引进、开发农业优良品种,改革传统农业生产技术,提高设施农业机械化、集约化、现代化水平。坚持优质、高效的新产品开发方向,提高农产品质量,发展绿色、安全、特色产品,着力培育南果梨、肉鸡、鲜蛋、河蟹、食用菌、 绿色蔬菜、优质稻米等名牌产品,争创省级和国家优质、名牌农产品20个以上。
4、以产业化经营为主导拉动农业。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充分利用市场的反向拉动作用,促进农业发展,大力发展产、加、销一体化的经济组织和市场体系,重点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鞍山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要达到100家以上,省级龙头企业达到30家以上。完善农产品流通渠道,扶持一批农产品贸易公司和经纪代理人,筹建农产品批发期货市场,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和领域。建立和完善各类农业协会、生产合作社、农业信息网站、农业技术推广等服务型组织,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二)工业
坚持新型工业化发展方针,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以科技创新、产品创新为主导,传统产业改造与新兴工业培育相结合,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并重,逐步淘汰落后产品与产能,积极开发先进装备制造业,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培植现代化骨干企业和优质名牌产品,推动产品升级、工业转型,步入现代工业的新阶段。
1、全面推进老企业改造,加快工业升级换代步伐
矿产品行业——充分发挥菱镁矿资源优势,加快镁质高端新材料开发步伐,重点发展镁合金、镁化工、镁建材以及高纯、复合型镁质耐火材料,精深加工比重达到80%以上。加快辽宁(海城)菱镁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步伐,园区远期目标按照50平方公里规划,中期目标按照10平方公里建设,“十二五”时期,完成3平方公里起步区建设,入园企业达到50家以上,其中超10亿元企业10家以上,菱镁研发中心要在两年内首先建成运行。园区重点推进的主要项目有:中海镁合金公司、山东高速集团的镁合金项目;中国经贸公司和东鑫集团的金属镁项目;香港亚太集团、晋德矿业公司金属镁板项目;华银集团氯化镁、金鼎集团氧化镁项目;华宇集团镁质防火板项目、后英集团玻镁板二期项目、大德广公司消防门业项目、东鑫集团镁建材项目;张家港镁建材工业园区,作为独立的群体项目,重点加以推进。镁质耐火材料,重点推进中兴集团镁砖和牌楼镁矿10万吨高纯镁建设项目。到2015年,菱镁系列产品总产量达到1000万吨,其中金属镁和镁合金产量分别超过30万吨。滑石产品要向超细、高纯、改性复合材料方向发展,精深加工比重达到60%以上。两大矿业的开采、加工,要扶优限劣、资源整合,淘汰落后产能,限制低档产品,对生产技术落后的小企业实行兼并重组,确保技术先进的大型企业在资源利用上的优先权。
钢铁行业——应正确把握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变化,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产品档次和水平。以大型骨干企业和精品优质钢材为主,引进现代冶炼、轧钢新技术,发展成品管件、专用型材、优质线材等下游产品,持续扩大生产规模。积极推动大中型钢铁企业强强联合,组建大型集团公司,形成烧结、冶炼、铸造、连轧、成品材上下一体、紧密结合的产业链条。重点推进西洋集团铸管件、国丰钢管公司输油管道等项目建设。
轻纺、服装行业——以提高质量、打造品牌为核心,通过产品创新、产业升级,求生存、促发展。广泛推广精梳、高支、无接头纱、无梭织布等先进纺织技术。服装加工业要结束三十年一贯制的历史,由低档次、无品牌的低级阶段,向中高档次、品牌化的方向发展。以西柳纺织、服装工业园区为核心,强化服装款式研究与设计,竭力提高服装档次,培育名牌服装产品50个以上,籍以扩大市场销售,提高行业效益水平。到2015年,全市布匹总产量达到3亿米,服装总产量超过10亿件。箱包等其他轻工产品,也要彻底改变贴牌仿造的历史,自主设计、自创品牌,全力开发高档产品,进入高端消费市场。重点推进南台箱包工业园、西柳服装工业园项目建设,加快形成以设计研发为基础、以市场销售为纽带,由原料、辅料生产,到成品成装、名品名牌加工的系列化、集群化加工园区。
化工行业——以腾鳌开发区惠丰化工园为主体,深度开发颜料、染料等精细化工产品;以海城开发区后英集团的50万吨聚丙烯、聚乙烯项目为基础,延伸发展下游工程塑料产业。加大化工业科技投入与研发力量,开发高端领先新产品,创造自主产权品牌,实现优势产品的裂变增生。
农产品加工业——以肉鸡、肉牛、生猪、饲料、大豆油、水果等深加工为重点,持续扩大生产能力,增加精深加工产品种类,引导企业向蔬菜精选和速冻保鲜等领域拓展,重点发展肉牛、生猪等屠宰深加工的大型现代化企业,通过扩大产品销售网络,占领国内大中城市市场,并推动农产品走出国门、销往世界。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食品,创造知名品牌,扩大社会信誉度与市场覆盖面。
2、大力培育名牌产品,提高工业发展水平
着力转变企业重产量、轻质量、低水平盲目扩张的发展方式,推动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把开发优质产品、培育名牌产品,作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要素,实现新产品开发与品牌培育同步推进。纺织、服装、箱包等行业,要从根本上改变贴牌仿制、有品无名的现状,实现自主创新、自创品牌,到2015年,工业产品要争创国家级优质名牌产品5个以上,省级名牌产品30个以上,鞍山市级名牌产品50个以上。
3、大力发展企业集团,打造产业集群优势
以优势产品、名牌产品和大中型骨干企业为核心,加快工业资本、资源的积聚重组,推动同行业、相关联企业强强联合,组成大型的现代企业集团。运用现代融资方式,推动企业公司上市,五年内达到10家以上。对浪费资源、效益低下的小型企业,实行优胜劣汰,鼓励强势企业兼并收购弱势企业。调控工业投资方向,限制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小型企业上马。吸引大型国有企业和国际500强企业到海城投资,开发建设超亿元、几十亿元、乃至上百亿元的大型工业项目。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000家,其中资产、产值超过10亿元的达到50家,超过50亿元的达到10家,超过100亿元的达到10家。
培育壮大工业产业集群。“十二五”末期,菱镁新材料、钢铁和装备制造两大产业集群,产值要分别超过1000亿元,轻纺和服装产业集群产值达到800亿元,化工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分别达到300亿元以上。
(三)商贸流通与服务业
1、商贸流通业。充分发挥海城区位、交通、市场三大优势,构建大市场、大流通的现代商业体系,以专业市场为依托,以现代物流业为主要方向,把海城打造成辐射东北和东北亚国家的著名商贸物流中心。
——巩固扩大专业市场。西柳服装和南台箱包两大专业市场,要赶超义乌、白沟两大市场,与时俱进、提档升级,按照国家一流专业市场标准加以发展,继续改进经营环境,完善配套设施,扩大商品门类,融入现代流通方式。要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整治行业垄断与盲目竞争,倡导文明开放、包容天下的商业之风。着力改变低端产品市场形象,把产品质量作为市场基础,大力发展中高档、名牌产品,以创新求发展,确保市场活力与潜力。海城建材市场、西柳煤炭市场,要作为辐射辽南的地区性市场,加以扩建和发展。
——发展新型专业市场。大力开发海城作为交通枢纽的资源潜力,打造一批高层次专业流通市场,谋划建设农产品批发、期货市场,按照国家一级批发市场定位与规划,市场辐射面向中国北方和东北亚国家,并与国际期货市场对接发展。合作建设中国北方水暖城、南台箱包辅料市场、辽南(海城)汽车交易中心。扩大农机市场规模与经营品种,成为集农用汽车、农机具、零配件销售与维修服务为一体的大型专业市场。择地新建城市蔬菜瓜果批发市场、花鱼鸟市场、文化古玩市场。
——完善提升城乡商业。进一步完善城、镇、村三级联动发展的商业网络新格局。市区商业中心继续扩大规模,提升环境标准,建设大型购物商场,培育商业集团公司,扩大发展零售业联营公司、连锁专卖店。整顿老城区商业布局与商业秩序,取缔马路市场,清理占道商业摊亭、露天烧烤。小城镇商业要与城镇发展同步建设,不断扩大商业范围,提高设施水平。实施城乡商业一体化发展,以城带乡,推进“万村千乡”商业新模式,在农村扩大发展连锁超市,推广普及商品直达配送,提高农村商业总体水平。
——发展壮大运输仓储业。按照大流通发展战略,加快发展以各大专业市场、城市二级批发市场为依托,以货运场站为基地,以运输公司为主体,贸、储、运、销一体化的现代物流体系。到2015年,发展大型化、标准化物流公司100家、运输公司50家、配货场站35家,实现3小时运达全省服务圈、10小时运达东北三省服务圈。全市货运车辆总吨位达到20万吨,年运输量达到37.4亿吨公里。扩大发展粮、油、果、菜、成品油、水产品等仓储能力,易地重建农业生产资料、医药、百货等仓储库房。
2、生产、生活服务业:
——生产服务业。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需求,积极发展中介、服务型社会机构。信息传媒产业,要进一步提高数字化信息网络传播功能,扩大建设地区局域网站,发展商业信息、政务信息、远程教育、银行结算、企业资讯、人才交流等网络平台。海城市区和重点小城镇,要首先完成电信、电视、互联网“三网合一”建设。积极发展律师、会计师、审计师、资产评估等中介事务所,创办经纪人代理公司、出口贸易和海关协理公司。培育高水准广告策划、装潢设计公司。推动科技服务与生产相结合,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普及服务,带动农业经济加快发展。
——生活服务业。进一步提高餐饮、住宿、娱乐业发展水平,规划建设5家五星级酒店。传承发展牛庄馅饼、海城吊炉饼等地方特色食品,引进国内外特色食品,建设风味小吃一条街。规范发展洗浴、美容、美发、健身等行业,积极发展汽车家电修理、家政护理等服务行业。健全社区、居民小区服务组织,为居民提供周到、便捷、良好的社会服务。
3、金融业。进一步放开资本流通市场,建立多元化的金融业服务体系。七家国有银行所属海城分支机构,要向上争取享受中长期大额贷款独立审批权,提高海城贷款的授信额度。引进国内大型商业银行到海城设立分支机构,开展信贷融资业务。积极发展地方性金融机构,鼓励和推动企业存量资本、民间资本、社会游资进入资本市场,投入金融产业,成立股份制合作银行10家以上、小额贷款公司30家以上、贷款担保公司5家以上。
4、房地产业。要与城市化进程紧密结合、同步发展,按照“经营城市”理念,建立开放型房地产市场新格局,鼓励国内外开发商积极参与新城镇开发建设。进一步提高房地产开发、经营水平,培育一批资本雄厚、技术先进的大型房地产企业,吸引一批具有先进理念的国内知名开发商。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规范房地产开发秩序,遏制商品房开发中的乱涨价、乱收费行为,依法保护购房者的合法权益。提高居民住宅与公共建筑质量标准,防震强度达到八级以上,并符合防火、防空等安全要求。居民区建设要与城市规划相统一,达到小区绿化、服务设施、社区建制“三同时”,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城市形象。
5、旅游业。围绕自然景观、人文古迹、购物旅游三大主线,深入挖掘旅游资源,培育旅游产品,加快旅游业发展步伐。打造一河(海城河)、两城(牛庄古商城、析木颛顼城)、三山(白云山、九龙川、玉皇山)、四大景观(析木古塔、石棚、三学寺、关帝庙)旅游品牌。开发东部山林风光、西部辽河湿地、北部温泉度假、中南部市场购物四大旅游圈。白云山、九龙川自然保护区和西四大辽河湿地,要加强生态保护,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大力开发以“农家乐”为主题的旅游项目。白云山风景区争取达到国家4A级旅游区标准,提高东四方台温泉景区休闲旅游服务水平,恢复重建牛庄、析木古城建筑,挖掘古商城、古遗址历史文化内涵。发展境内外旅游中介服务机构,成立国际旅行社海城分支机构,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壮大。
(四)对外经济与贸易
坚持大开放思维、多元化发展、宽领域合作、高水平接轨的战略方针,推动对外经贸实现跨越性发展。
1、拓宽招商领域,提高引进项目水平。对外招商引资要改变传统思路,实现三个突破:一是招商地域范围上的突破,由过去的日、韩、港、台等东亚国家和地区为主,转向以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主;二是引进项目由资源加工和低端制造业为主,转向以高科技的现代制造业为主;三是招商对象由中小企业为主,转向以国际大财团、跨国公司等500强企业和央企、知名民营企业为主。坚持少而精、大而强的原则,以招商项目为龙头,拓展形成新的产业链条、产业集群,五年累计引进外资达到10亿美元。
2、扩大外贸范围,改变出口产品结构。继续稳定矿产品、服装、农产品、机械零部件等传统出口商品,积极发展高纯复合型镁耐材、镁合金、镁建材、超细多用途滑石粉、精细化工产品,以及中高档服装、箱包、深加工农产品。努力改变以资源初加工和廉价劳动产品为主的出口产品结构,扩大高附加值的制造业产品出口比重。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档次与附加值,限制低档初级矿产品出口数量,控制滑石原矿石出口。开拓东北亚、中亚、中东、非洲等国际出口市场,积极发展与欧、美等国家的经贸合作,重点发展加工贸易,承揽来料加工。把镁合金、镁化工、高档镁耐材培育成世界尖端产品,争占国际尖端市场。2015年,出口商品创汇额达到13亿美元。
3、积极开展境外投资,鼓励劳务技术输出。对外经济合作要实行双向发展,提倡有实力企业家到国外投资建厂、经营贸易,面向俄罗斯、蒙古、朝鲜等东北亚国家,以及中亚、中东、非洲等欠发达国家,重点从事采矿加工、建筑工程、农业开发、服装加工、餐饮服务等各项产业,扩大国际合作范围,带动劳务输出,增加就业机会。
(五)基础设施建设
1、交通。根据地区经济与社会未来发展需要,安排一批公路建设项目,全市按照“十纵七横”的网络框架,城区按照“打通一环、疏通二环、谋划三环”的总体格局,进行规划和建设。“十二五”期间,新建县乡级公路9条,包括:马风——英落、耿庄——西柳、大甲——西柳、黑大线——西柳、黑龙江路——高铁西客站、丹海高速出口——大盘线、白云山——九龙川、腾达大道延伸段、汤析公路改线段,新修公路总里程106公里,改善西部乡村交通条件,新建太子河小姐庙大桥。改建黑大线、沈营线、大盘线、海耿线等8个路段,工程总里程110.6公里。安排省、县级公路大中修工程10项、总里程205公里,乡村公路改造总里程472公里。为拉动鞍海经济带经济发展,与鞍山市合作建设鞍海城际轻轨铁路。
2、能源。满足工业高速发展的电力需求,统筹规划、提前建设一批电力基础设施。扩大海城地区电力供输总容量,新建500伏望台二级输变电站,增容扩建王石二级输变电站,新建西柳220千伏变电站;满足经济发达区域用电增长需求,新建开发区、腾鳌西、毛祁北、大榆、梨树、英房、前柳、王石等8个66千伏变电所。为解决长期发展用电和城市供暖需求,积极推进华能、大唐等新能源建设,筹备建设大唐热电联产项目,设计两期安装4台30万千瓦发电机组,年发电量80亿千瓦时,供暖面积1200万平方米。
3、水利设施。以防洪减灾为主要目的,安排一批主要河流、水库塘坝的除险加固工程。主要有:(1)辽、浑、太三大河流险工险段整治工程,包括辽河大养子、浑河刀把子、太子河五鬼头三处河道险工,总长2620米,辽河苏家塘、浑河桑树、太子河毕家坟、达连等五处沙基堤防险段,总长16100米。(2)海城河城区过境段整治工程,从上游拦河山至下游高速公路桥,全长16.5公里,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3)杨柳河、他山河、五道河三条河流,本着险急先修的原则,分别落实河道清淤和堤防整治工程。(4)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继续对王家坎水库、山嘴水库、苇子沟水库、秀甲水库、扬罗水库的潜在病工险段,进行加固除险处理。(5)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更新改造37座排灌泵站,整修排灌沟渠920条,发展节水灌溉15万亩,新建蓄水池13座。(6)农村人畜安全饮水,完成58个村、9万人的安全饮水工程。为根本解决海城市区和菱镁产业基地长期发展的供水需求,规划建设红土岭引水工程。
四、社会公共事业建设
(一)教育事业
贯彻国家《教育十年发展规划纲要》,坚持实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的教育方针,继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和国民教育水平,逐步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为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更优秀人才。
1、改善提高基础教育。继续巩固“双高普九”成果,全面提高中小学师资水平与教学质量,探讨改革教学内容,推广现代化教学方式。加强“控掇保学”工作,确保学龄儿童都能享受免费义务教育。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改造校舍三级危房(A、B、C)26所。调整农村中小学校布局,对不足100人的78所小学校,分期分批进行撤并,易地新建中心学校,迁移重建中小学校28所。积极发展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偏远山区推广普及寄宿制学校。普及学龄前儿童教育,并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全市新建25所高标准公立幼儿园,达到每个镇、区拥有一所公立幼儿园,对私立幼儿园的办园条件、幼师资格等方面,进行规范管理,确保幼儿享受良好教育。
2、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进一步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提升办学现代化水平,扩大高中办学规模。根据海西新城发展的教育需求,新建西柳公办高中,结合高中扩招,异地新建海城三中、腾鳌高中,改造、扩建同泽中学、析木高中。增加高中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减少高中自费生比例,到2015年,全部取消公办高中自费招生,确保高中教育均等化,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
3、发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要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探讨多元化办学新途径。规范办学体制、整合教育资源,将海城电视大学、鞍山电视中专、教师进修学校、海城卫校、技工学校、职教中心六校合一,合并新建教育培训中心,并根据我市及周边地区实际需要,增设实用、急需的专业学科,实行企业定向委培、校企联合办学的发展模式,培养企业紧缺的实用技术人才。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筹建海城矿业职业技术学院,以满足海城及周边县区经济发展需求。建设海城市青少年素质教育中心,全市新增就业人员要有80%以上接受职业教育或达到高中学历,国民平均教育水平达到10年以上。
4、打造海城教育强县地位。大力提高城乡教学总水平,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全力塑造名校、名教师、名校长,制定特殊政策,吸引高层次教育人才,公开招聘、选拔重点学校校长。海城高中要进入国家级模范试验中学行列,同泽中学要办成培养艺文类大学学苗的特色高中,进入辽宁省模范试验中学行列,小学入选省级模范学校达到10个以上,中小学模范教师达到30人以上。发扬海城文脉传统,培养优秀学苗人才,高考录取率和考入北大、清华等名牌大学的学生要逐年增加。
(二)文化体育事业
坚持经济与文化并重发展、相互促进的指导方针,坚持公共文化事业与大众文化产业相结合的发展原则,培育社会文化氛围,塑造地方文化品牌,提高国民文化素质,以文化促文明、促开放、促发展。
1、弘扬地方传统文化。传承并发展海城高跷、二人转、大秧歌、喇叭戏等传统民间文化项目,培育正规化文艺团体;保护并发掘析木三塔、石棚、孤山仙人洞、八里尚王坟、海城三学寺、关帝庙(山西会馆)、厝石山、牛庄古石桥等历史文物遗址;恢复重建牛庄古商城驿道、海城历史文化一条街;编写海城市(县)地方志、历史名人传记、古文物遗址全书。
2、发展现代文化及其产业。推动文化繁荣与发展,继续发扬光大书法、美术、摄影、舞蹈、文艺创作、影视制作等文化艺术门类,完善和壮大协会组织,开展经常性的商业展销和交流活动,“海城书法”要作为文化品牌,给予大力扶持,进行包装宣传。支持发展广场歌舞、集体晨练等大众性文体活动;规范发展卡拉OK歌舞厅、电脑游戏厅等娱乐行业,清理整顿商业文化场所,打击地下淫秽活动,倡导健康向上的高雅娱乐内容。支持发展出版、印刷、图书展销、影视播放等经营活动,培育商业性文艺演出团体,健全城镇经营性演出场所,为各种演出活动提供条件。
3、推动全民体育事业发展。大力发展全民体育运动,营造全民体育活动氛围。加快大众性体育活动场馆建设,健全专业性、全民性体育活动场所,定期召开市、镇全民运动会、职工运动会和学生运动会。扩大业余体育运动参与面,积极发展球类、田径、游泳、滑冰、武术、登山、自行车等大众性体育项目,成立各类体育爱好者协会,开展经常性的专项竞赛活动。提高竞技体育专业化训练水平,培育选拔优秀体育人才。城镇居民小区要普遍设置健身器材,为广大居民提供健身活动条件。
4、建设文化、体育设施。恢复缺失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健全与现代化大中城市相匹配的文化、体育场所,新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博物馆、市民文化中心、广播电视大厦、城市规划展览馆,易地新建体育场、体育训练馆、游泳馆。支持民间投资,建设武术馆、滑冰场、赛车场。各中心城镇和小城镇,也都要积极建设文化、体育活动场馆,继续发展镇村文化站、图书室,建设中小学图书室、微机室、体育训练馆,为群众提供更多的文化、体育活动场所。
(三)卫生事业
坚持“治病救人、预防为主”的卫生事业发展方针,把医疗卫生事业作为改善民生的基础性工程,不断提高城乡医院的综合医疗水平,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整合城乡医疗资源,整顿医疗医药市场,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和保健需求。
1、提高市、镇医院综合医疗水平。海城中心医院、中医院、正骨医院,要继续扩大医院规模与容量,提高接诊、医疗总水平。确保公立医院发展的建设性投入,改造和扩建市中心医院,实现提档升级,达到三等甲级医院标准。中医院要完成西迁建设工程,建设成为集中医医疗、血栓病、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特色医院。继续扩建正骨医院,住院床位增加到800张,成为东北地区独具特色的骨伤病治疗、康复中心。加强城市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农村卫生所建设,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23个。推动城市医疗资源向农村辐射转移,鼓励医疗技术人员下乡,带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2、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预防、保健、康复、护理等综合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针对老年病康复、医疗的社会需求,择地建设老年病康复疗养院。建设全市体检中心,统一接受征兵、高考体检和特殊行业上岗前体检,并对社会实行开放式服务,接纳团体组织和个人自费体检。加强传染病、职业病防治工作,建设传染病分院、专业科室,新建职业病专科医院(床位200张),易地重建妇幼保健医院。在腾鳌新城和牛庄、析木新市镇建立疾病防控中心和妇幼保健所。健全市、镇两级公共卫生管理、服务机构,按照国家规定标准,配备设施、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
3、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水平。进一步推进覆盖城乡的全民医疗保险,2015年,城市居民和农村人口参保率要达到100%,医疗保险报销比例达到60%以上。改革医疗保险管理体制与管理办法,探索提高医保金征收标准,探索全额报销试点,增加医疗保险基本药物品种范围,简化就医、报销管理程序,实施就医治病限时结算。扩大医疗保险定点医院范围,建立市级统管、乡镇分点报销的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法,积极探索大病治疗与省、市级医院联合统筹、一卡结算,为群众治病提供更加便利条件。
(四)计划生育事业
加强计划生育管理工作,落实计划生育政策措施。保持低生育水平,总和生育率控制在1.3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2‰以内。注重提高新出生人口体、智素质,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知识普及率达到90%以上,育龄妇女生殖健康普查率达到95%以上。继续建设市镇两级计生服务站,完善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与服务措施,教育和引导育龄家庭树立新婚育观念,遏制男女性别比例差距拉大。落实计划生育政策措施,建立有奖、有罚的相关制度,对独生子女父母养老给予特殊补贴,解决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的后顾之忧。
五、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
(一)劳动就业
坚持以二、三产业发展拉动就业,以加快城市化进程转移就业,以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为前提扩大就业,以人事用工制度改革、劳动管理法制化保障就业。
1、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机会。把二、三产业发展和城镇规模扩大,作为劳动就业的基础性工程来抓;加快工业项目建设,扩大工业生产规模,吸纳和安置更多的产业工人就业;大力发展城乡第三产业,扩大服务业就业领域;鼓励个人投资创办实体,实现自谋就业;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增强城镇产业积聚功能和就业承载能力,为农村富余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创造条件。“十二五”期间,城镇新安排就业人口达到8.6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2、提高劳动者技能与素质。着力解决劳动力知识结构与经济发展不适应的矛盾,进一步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上岗前培训工作,培育高层次技术人才和具有专业技能的熟练技工,为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急需人才。“十二五”期间,吸纳安排大专以上学历技术人才1000人以上,劳动力上岗前职业培训达到10000人,获得新职业技术证书的劳动力达到12000人。
3、健全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建立政府协调服务与市场供求调节相结合的劳动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政府人才市场、劳动用工中介机构建设,充分发挥人才供求、劳务用工信息网络平台作用,扩大劳动用工交流范围,提高中介服务效能。与国内外人才、用工市场实现对接,开展国内、国际劳务输出。继续发展民间劳动用工中介服务机构,建设规范化的零工劳务市场,确保劳动力供求渠道畅通。
4、加强劳动用工管理。加强劳动用工的行政监管力度,全面实施企业用工合同制度,推行私营企业工资协商制度,确定全市劳动力最低工资标准。强化劳动监察与劳动仲裁职能,认真解决投诉、举报案件,查处恶意拖欠工人工资事件,打击非法用工、侵害公民权利的违法行为,确保劳动者人身安全与权益。
(二)社会保障事业
全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建立以养老、医疗等社会公益性保险为主,以人身、财产等商业性保险为辅,以社会救济、慈善事业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加快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进程,打破城乡界线和体制界线,积极探索农民养老保险新途径、新办法,城镇居民、农村人口和民营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要全部纳入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范畴。建立失地农民和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政府补偿制度。建立完善的残疾人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人口分别达到10万人和8000人。积极发展商业保险公司,进一步扩大人、财类保险的险类品种和经营范围。
建立公共财政救济制度。建立覆盖全市城乡的社会救助制度,财政预算支出的民政救济资金比例要逐年增加。关注社会贫困人群、弱势群体,对孤寡老人、孤儿、残疾人、城乡特困低保户,实行保障性民政救济,并逐年提高救济补助标准。农村符合“五保”条件的老年人,要全部纳入民政供养范围,做到应保尽保。改善农村敬老院条件环境,在“两城两市镇”分别建设四个中心养老院,全市养老院接养能力扩大到3500人。在城区近郊择地筹建社会中心福利院,收养安置孤残儿童、流浪乞讨人员、贫困家庭患病老人。提高城乡贫困户救济补助标准,农村达到人均2100元,城镇达到人均3600元。将农村五保户、低保户全部纳入合作医疗保险范围,治病就医实行“两免两减半”的优惠照顾。为城乡贫困家庭提供基本住房保障,继续实施城市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对农村贫困户建房给予资助。采取政府救济性资助的办法,统一安置和治疗贫困家庭的精神病患者,落实残疾人就业、就学优惠政策,对贫困家庭失学儿童、大学学生给予资金补助,确保弱势人群的权益与生活保障。
积极发展民间慈善事业。建全慈善协会、红十字会、福利基金会等公益性组织,促其完善组织结构、规范运作制度,提高其筹集资金、社会救助能力。鼓励慈善家、企业家投资兴办托老所、孤儿院,倡导全民献爱心活动,为因灾、因病人群捐款扶贫。
六、城市化发展与建设
贯彻实施城市化战略,积极推动城市化进程,按照“南北双新城(海西、腾鳌)、东西两市镇(牛庄、析木)”的城镇发展新格局,加快城镇开发建设步伐,不断提高城镇的人口承载能力和经济积聚能力,促进农村人口转移就业,到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70%。
(一)海西新城规划与建设
1、规划目标与发展方向。按照“百万人口生态型世界镁都”定位城市发展,实施“西进、北跃、南优、东控、中疏”的城市建设格局,长期规划(2030年)城区面积120平方公里,人口120万人,东至响堂及东外环路、南至唐王山及海沟铁路、西南至西柳镇、西至东四镇及沈大高速铁路、北至南台镇。近期规划(2015年)城区面积70平方公里,人口70万人,东、南、北三个方向以外环路为边界,西、南至沈大高速公路,主城区发展沿海城河两岸、海牛公路和海感公路两侧,向西、南方向延伸,“十二五”末期,海西新城区要基本建成。
2、区域功能布局:
——居民住宅区布局。长期规划目标为11个居住片区,“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5个成片居住区,包括:①铁东河北老城片区,要全部完成平房区、棚户区改造重建,主要地区有:厝石山公园北部棚户区、南关至黎明菜市场水泡区、玉皇山至海城河棚户区、陶瓷二厂至商业学校棚户区、中医院西侧铁路棚户区、印刷厂附近棚户区。②铁西河北居住片区,南至海城河、北至新世纪大道,西至第三中学,重点开发海牛路以北老工厂旧址,改造钢铁、安村和一粮库以北至前后教棚户住宅区,沿河地段可适当开发一类高档住宅区。③海西新城住宅片区,以市政府行政办公区为中心,二台子至沈大高速公路、海城河至海牛路中间地段,为新城区建设重点,进行大规模、集中连片开发。④铁东河南住宅片区,海城河至南外环路,包括荒岭、红光、新立、张家、箭楼等农业建制村,实行分批改造、陆续开发,逐步形成新建城区。⑤双龙住宅片区,双龙山周边及以北地区,可根据市民住宅需求,分期分批进行集中开发。“十二五”期间,完成居民住宅建设1500万平方米。
——商业区布局。按照地市级城市标准规划和建设城市商业区,长期规划建设2个市级商业中心、11个区级商业中心和19个居住区级商业中心。“十二五“期间,重点改造提升老城区市级商业中心,规划建设新立、铁西、开发区、行政中心、双龙山5个区级商业中心。市级商业中心以站前至北关两侧地带为主,动迁站前大市场至巨伦商场之间的居民住宅,集中建设大型商场、连锁超市,北关至南关街道两侧,要按照特色商业街进行改造,逐步迁出沿街住宅,把优势商业资源回归商业。其它5个区级商业中心,以及小区商业中心、农贸市场,要在城市控制性详规中预留足够的商业用地,与住宅开发同步建设。调整并合理安排仓储、批发、物流、配货场站,逐步外迁至城市近郊,将海城火车站货场迁往唐王山火车站,将海岫铁路沿线煤炭货场迁往东外环路外侧,在铁东河南片区南外环路两侧,建设集中统一的农业生产资料、建材、五金、百货、粮油、汽车等综合批发、仓储市场。
——工业区布局。长期规划为三个主要工业区:①以菱镁产业园和经济开发区为主体的高新工业区,在新城区以北规划占地5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菱镁新材料和高新技术产业。②西柳纺织服装工业园区,范围从西柳至感王的海感公路两侧,围绕服装市场,重点发展纺织业和服装加工业。③南台箱包工业园区,围绕南台箱包市场,重点发展箱包、皮革及箱包辅料加工业。核心城区实行“退二进三”,居民区内工业企业全部迁往开发区或其它远郊地区。
——教育、文化、体育设施布局。同泽中学至原海城高中沿河地带、新海城高中以南地带,为高中和职业教育专用区域,要预留出足够的教育发展空间,海感路以南、石井铺附近地区,要作为高等教育的预留区域。根据城区70万人口教育需求,在新城区规划中预留出18所小学、10所中学、4所高中和小区幼儿园的建设用地。文化、体育新场馆设施建设,安排在石井铺路北区域。
——园林绿化区布局。按照生态型宜居城市标准,以水为脉、山水入城,规划建设城区园林、广场和绿化带,形成“一带环城、十字支撑、五山鼎立”的城市绿色生态系统。“一带环城”:以环城公路为主线,沿路两侧建设30—50米宽的林带、草坪。“十字支撑”:以海城河和哈大公路为十字交叉,在河道沿岸、道路两侧,建设绿色林带和绿化草坪,东西、南北长各15公里,宽度依环境条件而定。继续进行海城河滨公园二期、三期绿化建设,在河堤内外建设绿化带和休闲广场,向东延伸至同泽中学、向西延伸至高速公路桥。“五山鼎立”,既厝石山、玉皇山、双龙山、亮甲山、教军山,居于城中的厝石山公园,要建成精品古典园林,通过动迁改造扩大园林面积;玉皇山公园作为重点开发的大型园林工程,公园总面积要达到70公顷,要保护好园区生态林木系统,建设大型儿童游乐场、露天演出舞台,增设楼台亭阁、书画展馆等文化设施,使之成为山林风光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的城市文化品牌。双龙山、亮甲山、教军山,纳入新城规划范围,要与玉皇山四位一体,作为古城历史、地理文化坐标,加以保护和绿化,双龙山规划占地55公顷,原有生态林、经济林要保持原貌,并扩大植树面积,亮甲山、教军山作为未来城区内属公园,禁止开山采石,并按照山林公园进行规划和建设,五年内完成植树绿化工作。到2015年,城区人均绿化面积达到10平方米以上。
3、市政工程建设。城市道路:续建中央路南北两段与跨河桥,新建开发区长江路、高铁新站路、三台子路及其跨河桥、南一环路及其公铁立交桥、黑龙江路西段及其高速路下穿桥、民政路(东关—火葬厂),改造拓宽城市出口道路,主要有:海城至毛祁、海城至马风、海城至王石出城段道路、以及哈大路过城段(北大营—大白桥)。城市供水:在开发区西北部(择地)、东南水鸭屯、西南西柳镇各新建一座供水厂。污水处理:扩建小甲屯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能力由原来的6万立方米提高到21.5万立方米;垃圾处理:建设日处理能力400吨的大型综合处理厂。集中供热:在铁东河北区域新建恒烨供暖锅炉厂,扩建艺新供暖厂,增加供热面积720万平方米,铁西河北区域扩建热电厂及其它小型供热厂,设计剩余负荷750万平方米,铁东河南区域,新增2台供暖锅炉,增加供热面积100万平方米。
(二)腾鳌新城和牛庄、析木新市镇建设
腾鳌新城区。定位为鞍山市卫星城,按照县级城市标准加以建设,长期规划城区面积39平方公里、人口35万人,重点打造东部10.5平方公里、西部9.3平方公里工业园区和4.5平方公里的温泉健康疗养产业城(东四方台)。
牛庄新市镇。定位为海城西部副中心城镇、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长期规划面积7.8平方公里、人口6.5万人,以古商道、古建筑为核心,恢复古镇建筑风貌,重点发展2.1平方公里的古镇商业、旅游区,建设2.3平方公里的石油机械制造工业区(西四)。
析木新市镇。定位为海城东部副中心城镇,重点打造颛顼文化古城。长期规划面积16平方公里、人口15万人,以颛顼历史文化和远古石棚、金银铁塔等文化遗产为核心,丰富古迹文化内涵,发展旅游产业,建设海—岫古商道商业中心。牌楼镇镇区所在地和镁矿采矿、加工区,纳入析木新市镇规划范围,重点建设城镇商业、住宅区和10平方公里的菱镁矿初加工园区。
七、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
积极推动生态市建设,营造绿色家园,恢复碧水蓝天,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
(一)自然生态保护与建设
1、山林植被的恢复与重建。以东部山区水源涵养林建设为重点,加强国家公益林保护工作,白云山、九龙川两个自然保护区,严禁砍伐、放牧、开矿、办厂,确保天然林原生状态。其它河流水源地、库区周边、高山陡坡地段,也要重点保护,搞好封山育林。25度坡以上山地全部实行退耕还林,45度坡以上山地全部退果还林。改造二、三类蚕场,采取补植柞树、中刈放拐养蚕方法,建设生态蚕场,对植被退化的7万亩蚕场实行退蚕还林,逐步恢复天然林生态。大力扶持荒山造林,落实荒山承包造林政策,加快荒山地、疏林地造林步伐。加强工矿区植被恢复与重建工作,实行谁开矿、谁恢复的原则,建立山区植被恢复补偿基金制度,采矿与造林挂钩管理,实行乔、灌、草三结合的办法,恢复废矿区植被,达到每年植树30万株、绿化面积1000亩。
2、平原地区绿化。重点搞好平原沿河地区农田林网建设,在西部十个乡镇建设农田防护林带300条,总长400公里。大力开展“四旁”植树活动,城乡道路、河岸两旁,村屯房前屋后,以及机关、厂区、校园,都要进行高标准绿化、美化。加强大辽河湿地保护工作,并申报省级自然保护区。
(二)治理环境污染
以企业节能减排为基础、以科学治理为手段、以强化行政监管为保障,全面整治废气、废水、废物、噪声四大污染源,恢复碧水蓝天的自然生态,营造清洁和谐的生产、生活环境。
1、控制与整治工业污染。企业生产要严格执行低碳、节能、减排、环保的原则,实行清洁、无害化生产,新建工业项目必须以环保达标为第一条件,符合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要调整工业投资方向与结构,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排放、重污染项目上马,项目建设要达到“三同时”,落实环境保护的技术手段与保障措施。加大企业污染源的整治力度,重点治理镁制品、钢铁、水泥行业的烟尘、粉尘污染,印染、化工、造纸行业的废水污染,冶金(铁矿粉、电解铝)、畜禽屠宰行业的废弃物污染,此类企业必须配套安装环境保护设施,并确保正常运行,实现排放达标。采取坚决有效措施,监管与治理印染企业废水排放。到2015年,全市二氧化硫和烟(粉)尘排放量削减30%以上,消灭工厂冒黑烟现象,工业废水和固体废物净化处理率超过90%,海城河、五道河、八里河、他山河水质达到国家环保二级标准。
2、加强城乡环境治理。城市与小城镇环境污染治理,重点强化废水、垃圾的综合处理能力,海城市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率达到100%。亮甲山周边工业企业和城区内其它工业企业,要全部迁出主城区。人口密集的中心城镇,也要按照城市化的要求,积极建设垃圾处理厂(场),垃圾统一处理率达到70%以上。控制海城主城区交通噪音污染,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出租车、公交车,对农用车、重载车进城加强管制,拓宽城市主干道,减少车流密度,建设道路绿化带,减少噪音扩散,城市声环境控制在55分贝以下,交通干线噪音控制在70分贝以下。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养殖场(小区)畜禽粪便要统一堆放,进行无害化处理,建立镇、村统一垃圾排放场,改良农民家庭厕所、畜禽圈舍,提高农村环境质量。
八、政治与社会文明建设
政治与社会文明发展,要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以民主与法制建设为基础保障,以社会公平、正义为根本前提,以提高社会安全防范能力、化解社会矛盾为辅助手段,以社会文明与公民道德培养为精神支撑,确保政治稳定、社会和谐进步。
(一)民主政治建设
推动政治民主进程,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强化人大监督权、人事任免权和重大事项决定权。“一府两院”工作要自觉接受人大的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坚持和完善政治协商制度,保障人民政协和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权利。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社会团体在社会事务中的民主参与作用。完善政府政务公开制度、听证制度,扩大行政管理、执法、决策的社会透明度,确保广大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批评权。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组织制度,规范村务公开内容和程序,保障群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权利。认真处理群众上访、信访案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加强企业工会组织建设,疏通工人阶层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渠道。保障公民言论自由,扩大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公众参与面。
(二)法制建设
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坚持依法行政,严格依照法定权限与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杜绝滥用职权、行政违法行为,建立重大决策集体决定、责任追究和合法性审查制度。规范政府行政许可行为,明确法规性、政策性文件的制定权限,完善规范性文件公告制度、备案制度和定期清理制度。不得违法设立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收费,行政处罚和行政收费要有法可依、公开公正。加强司法队伍建设,规范执法部门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依法办案,杜绝有法不依、执法犯法行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有效预防党员干部职务犯罪,建全行政执法的监督机制,认真查处行政执法中的违法行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广大公民的法制观念,建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法制社会基础。
(三)公共安全建设
继续推进社会公共安全预防、监管体制与机制建设,加强公安部门打击刑事犯罪、治安防范管理能力,加强社会治安基层基础工作,提高重点行业、重点地区治安联保水平,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劳动安全、食品卫生安全、医疗药品安全、车辆交通安全的监督管理,有效防范与遏制生产中的安全事故发生。建立地震、水灾等自然灾害的预警、预报系统,健全重大传染病、群体食物中毒、矿难、火灾等重大事故的应急处理机制。加强行政仲裁、司法调解、信访投诉的机构、制度建设,认真做好群众上访、信访接待处理工作,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与利益纠纷。正确处理城建拆迁、建设征地、土地承包中的利益分配关系,确保政策方案公正公平,防止社会矛盾激化升级。治理整顿行政执法中的“三乱”现象和贪污勒索行为,消除干群对立情绪,发挥党员干部在社会稳定中的表率作用。
(四)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大力宣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着力点,积极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营造争当道德模范的浓厚氛围。深入开展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弘扬“诚信、务实、创新、争先”的海城人精神,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为载体,进一步加强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社区、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努力打造整洁优美、规范有序、和谐文明、充满生机与活力、最具幸福感的新海城。
九、支撑条件与保障措施
(一)健全市场经济体系,培育现代经济模式
1、培育生产要素市场。坚持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并重发展,培育资本、产权、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市场,并作为独立、公正、规范的中介服务产业,从政府辖属机构中逐步脱钩。建立政府主导的土地、矿产资源一级市场,发展社会二级市场,推动生产要素按市场需求进入流通流域。
2、建立现代企业发展模式。以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大力发展企业集团、股份制公司,培育连锁经营,开发子公司、分销处,倡导同行业、跨行业企业兼并、资产重组,鼓励上下游产品、相关联企业产销组合,形成集群产业优势。积极推动公司上市,加快企业资本的积聚与扩张。建立现代企业公司治理结构,改革“家族式”企业管理模式,实行CEO(经理人)管理制度,培育一批二代企业家,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3、建立开放型经济大格局。加强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在重点国家和地区建立商务代办处或委托商务代理人,在边境口岸城市建立办事处、商务协理处。扩大国内区域经济合作,与发达地区建立交流、协作机制。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扩大开放服务业、建筑业、房地产业、社会事业等类市场,广泛吸引外资、外企,参与海城的开发建设。
4、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树立诚信海城、诚信企业、诚信市民的文明形象,以政府信用、金融信用、司法环境为重点,建设社会诚信体系。打造“阳光政府”,巩固完善政务公开、依法行政、承诺兑现等项制度,确保用工招聘、采购招标、土地经营等方面的公开、公正。提高司法工作透明度,公、检、法部门案件审理要依法公开,确保司法公平、公正。加强金融信用体系与制度建设,打造企业资质与信用贷款信息共享平台,建立贷款失信惩戒制裁制度,打击金融欺诈、骗贷逃债行为。坚持依法治税,打击偷税骗税行为。规范市场秩序,打击制假售假、价格欺诈行为。加强诚信守法宣传教育,提高工商企业、个体经营者信用意识和道德水平,共同维护“信用海城”形象。
5、发展社会性组织机构。培育发展各类行业协会组织,使之成为政府与企业、个体经营者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成为企业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驱动机制。政府直接管理的行业协会要逐步分离退出,淡化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和管理,集中精力行使经济监管职能。
6、打造信息交流平台。开展经常性的市场论坛会、专家年会、行业交流会;举办商品展览交易会、招商洽谈会;组织企业家参加国内外投资洽谈会、科技成果展览会;组建企业家俱乐部,定期举办交流、论谈活动;开辟网络媒体经济信息栏目,扩大信息传播渠道,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二)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夯实人才资源基础
坚持“科技兴市”经济发展战略,以科技进步为核心,引导和推动经济发展。围绕资源开发利用、围绕主导产业培育、围绕产品自主创新、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科技型企业、高科技产品,提高科技贡献份额,加快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进程。
实施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发展之路。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广泛、紧密的协作关系,选定科研项目,联合进行攻关,聘请科研单位、专家教授作为企业技术顾问,把企业做为科研院所的研发、中试基地。加快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各骨干行业和大型企业,都要设立企业科研基金,成立相应的科研机构,全市组建专职科研所30个以上、企业科研室100个以上,培育高科技企业100家以上,引进开发高新技术、专利产品1000种以上。
大力加强企业科技人才培养。建立校企联合、定向委培的人才培育机制,大中型企业要重视人才投资,制定高层次人才培育计划,不惜重金招聘科技人才,吸引更多的大中专毕业生、研究生、留学生到企业工作,科技人才比例要达到现代企业水平。市政府要制定吸引人才的特殊优惠政策,打造人才交流服务平台,建立特殊贡献人才奖励机制,推动全市经济转入科技兴市、人才兴企的发展轨道。
(三)扩大项目投资规模,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
1、保持项目投资规模持续增长。坚持以项目投资为基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通过企业积累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通过扩大招商引资,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扩大项目投资规模,继续实施重点项目“四个一批”滚动发展计划,确保每年谋划招商一批、实施推进一批、开工建设一批、竣工投产一批,保持项目数量和投资总规模逐年增长。
2、优化项目投资结构。项目投资与建设,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方向,避免低水平、重复上项目,对产能过剩和国家产业政策明令限制的项目,要回避发展。坚持选优限劣的原则,新上项目以高科技、高附加值、外向型的大型项目为主,创新发展一批产业集群、骨干企业、名牌产品,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3、改善投资环境与条件。完善硬件条件,按照“产业集群化、工业园区化”的发展目标,统一规划、科学安排,打造工业园区、专业市场、农业高新区,集中力量搞好各大园区、市场、农高区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项目投资创造发展空间与条件。切实解决项目用地紧缺、资金不足、水电配套落后的矛盾,为项目建设提供用地、供电、供水、交通、通讯等要素保障。加强软环境建设,进一步简化项目审批程序,减少行政审批项目与内容,公开审批条件与办事程序,提高审批服务水平与工作效率。进一步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净化社会治安环境,规范市场秩序环境,创造公平正义法制环境,培养文明开放人文环境,增强投资人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4、完善大项目管理推进机制。建立项目搜集、招商引资、宏观指导、协调推进、跟踪服务一体化的管理工作系统。建立大项目数据库,制定大项目发展计划、推进方案,落实重特大项目优惠政策、领导包扶制度。实行定期检查与协调调度,开展跟踪服务,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与问题,确保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尽快达产受益。
(四)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与发展要求,调整政府工作重点与工作方法,把政府职能切实转移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1、转变经济管理方式。进一步加强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职能,减少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由行政命令和强制性指标为主,转向依靠经济手段和法制性手段为主,运用产业政策和经济杠杆调控经济发展,着力于创造发展条件,提供产业发展的空间与平台。注重调节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
2、加强市场监管职能。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有效防范盲目竞争、不公平竞争和行业非法垄断,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偷税漏税等经济违法行为。依法加强劳动安全、技术质量、食品卫生、医疗药品等行业的监督与管理。切实加强市场物价监管,监测与调控关系国计民生重要商品的市场价格,合理确定服务行业、事业单位服务产品价格,确保市场物价相对稳定。
3、突出公共服务职能。要不断扩大公共财政投入能力,用于公共产品、改善民生和社会保障事业等项支出,要以2011年的10亿元为基数,并伴随财政收入增长逐年增加。财政建设支出重点,要向农村和公共事业倾斜,为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确保公共资源、公共财政的公平分配。经济管理部门要改变重管理、轻服务的行政思想,重点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市场信息沟通、协调招商引资、扶持企业发展等服务职能,根据服务职能调整机构设置和人员结构,行政管理部门要严格区分政府无偿服务与社会有偿服务界限,防止公权服务商品化。
4、建立科学管理、民主决策机制。实行重大决策集体讨论、专家论证、公民(市民代表)听证和人大审查批准的政府决策制度,提高政府管理决策的科学性,避免因决策失误造成经济损失、社会矛盾和历史遗憾。
5、落实规划实施责任。本规划由海城市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对规划中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市政府要坚定不移的予以贯彻和落实。
各镇区政府、市政府直属部门,要结合本规划精神,制定各自的专项规划,分解落实工作任务,安排实施建设内容。
本规划方案经本市人民代表大会和上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在执行过程中不得随意修改,如规划方案重大内容确需修改,需报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